中庸麻雀史觀

第二十三章 ~ 起和論

本章討論「起和」規則及其利弊。所謂「起和」, 即是要求和牌必須要有足夠的和種(番數),即使是符合了「基本和牌形」的牌, 如果未達成「起和」規定的番數或分數,也不准和牌。

古典麻雀無「起和」

古典麻雀以達成「基本和牌形」為主要目標,本來沒有起和規定。 今日有些人會以為麻雀「本來」或「當然」有起和規定,這又是「集體失憶」作祟。

實際上,古典麻雀初期的章法裏,加番和種不多,一、兩番也不易得來, 章法以計副為主軸,亦承認接受有最低副數的和牌, 也就是「平和」(見「平和論」一章)。 平和也是正當的和牌,可以獲得平和的收入。

如果從現代評論遊戲規則好壞的角度來看,只要達成了基本和牌形就能和牌、不設起和, 可以算是最好的規則,不單止規則上簡單明瞭, 而且從實戰角度來看,要達成和牌形這有適中難度, 已可以構成一個有可玩性 (playabiilty) 的遊戲,無必要加設起和規則,畫蛇添足。

「起和」規則的動機

起和規則的出現及流行,主要是由於在增值的過程裏,隨著和種及番值的增加, 挑起了雀迷造牌的欲望;但是既存的計分法,只是積累「權宜」的產物,未經琢磨翻新, 始終難脫不平衡與偏癖,未能達到「精確地反映手牌的美感與難度」這個造牌麻雀的理想目標, 也未能給予造牌者足夠的獎勵,結果便淪為搶和麻雀,所以只好靠起和的束縛, 喜愛造牌者才能有勝機。

這是難怪的,因為本來古典計分法以刻、槓的副點為主軸,和種不太重視, 只是陪襯的角色,所以有「副底」等來鼓勵搶和。 從那出發演變的既存章法,難免承繼了搶和麻雀的性質。

中庸章法無「起和」必要

有些雀迷,稱說起和限制可以「提高技術」。如果單純學懂和種、 一味去造大牌就是麻雀的最高技術的話,那論調還說得通。 但是造牌麻雀的真正技術深度不止於此:理想的造牌麻雀, 不是一定每一局都要去造牌,而是給予玩家策略的自由, 讓他去憑手牌材料及局勢去判斷應該去造牌還是去搶和¹ 既存章法的問題, 就是如果套用這點策略的話,就多會得出「造牌多不利,搶快和為妙」這結論, 結果便淪為搶和麻雀,不加「起和」限制就難以體會造牌的樂趣及滿足。

如果以理想的造牌麻雀章法為目標,那麼起和規則就會限制了玩家策略的自由, 強要玩家不論手牌材料或對手威脅都要勉強去造牌,其實是削弱了遊戲的技術性。 筆者喜歡用排球的網的高度來比喻起和: 最適當的網高,筆者覺得就是「基本和牌形」,如果把球網再昇高, 增加打球過網的難度,這不錯會增加排球的「技術性」 - 但這只是對於連打球過網也有問題的初學者而言。對於一流的球員來說, 球網太高只會妨礙扣殺的攻防,削弱排球競技的技術性,更甚者變成只能來回搓球。

從國際競技章法的角度來看,起和是一個相當大的「偏癖」,有損章法的中立性。 本來造牌麻雀章法裏,各和種的重要性應該與其難度及分值相應, 小牌和種造成了的獎勵就只等於其分值。但是起和的規定, 令小牌和種有時兼擔當了和牌形定義的角色(令不能和牌的牌變成可以和牌), 超乎比例地增加了小牌和種的重要性。這樣一來,章法是否採用某個小牌和種, 或是某個小牌和種的和種條件(定義)或分值的些微改變,都會對章法全體有大的影響, 大幅度地改變了玩家的策略,這就形成了章法的偏癖。 中庸作為國際競技章法,還是跟從古典麻雀理念,不設起和為上。

在未能排除章法的不平衡及各種副底 ² 等搶和要素的環境下, 起和規則不錯是一個方便、有效的「權宜之計」,但這個權宜之計, 與理想造牌麻雀的「中庸之道」相比,卻嫌顯得拙劣。

世界麻將大賽的「起和」規則

世界麻將大賽在08年度,採用了「5分起和」的規則。 上文說中庸章法以理想的造牌麻雀為目標,在廢除副底及重新調整和種分值之下, 大大改善了計分法的平衡,應該不用「起和」也可以提供豐富的造牌麻雀遊戲。 「容許雞和,卻只得象徵性的得分」這方法的確有效, 但是卻需要倚賴一個前提假設,就是「玩家的實益 (utility) 與每局手牌的得分收入成正比」, 在這個前提之下,雞和的得分也就等於微小的實益,狂搶雞和也不會有什麼好處, 雞和自然會落為手牌難以造大、或是面對對手好牌威脅時才用的最後手段。 在一般非賭博的家庭娛樂,或是逐局獨立計錢的怡情小賭,這假設自然成立; 但是在大賽的比賽制度下,在一定局數後按得分排名次、定生死, 這比賽制度就產生了一個副作用,雞和就不再是無關痛癢的一局, 因為消耗了一局的局數,就會對現在領先的選手有利、落後的選手不利。 對於已領先相當分數的選手,和出雞和的實益就不止是那微小的分數, 而是減少自己失分的機會、穩定自己的優勢,所以他就有較大的動機去搶快和; 而對於落後的選手,輸一局雞和的實際損失亦不止是那微小的分數, 而是損失了一個追回失分的機會。因為有這副作用影響了雞和的實益, 所以筆者就接受了建議,在比賽規則中採用「起和」。

話雖如此說,筆者始終覺得,上述理由只是支持起和到「可以接受」的程度, 即使是有副作用的影響,起和規則也是「沒有必要」,還是不設起和稍微好一點點。 比賽採用起和規則,主要是由於徇眾要求。 問題是一般雀迷多習慣了起和規則,不設起和的既存章法幾乎全是純粹搶和的麻雀, 大家都未見過無起和的理想造牌麻雀,所以一聽到中庸不設起和, 就難免「先入為主」地以為是搶和麻雀,不少傳媒亦不知就裏地這樣寫, 甚至有不少選手竟照搶和麻雀的牌章來打(他們當然落敗)。 所以那「徇眾要求」實際上有幾多人有妥當理據,這點很有疑問。 到今日也還偶然聽到要求提高起和分數的聲音,甚至有人想去到三、四十分, 可見先入為主的觀念的凶惡威力。5分的起和還算可以接受, 不會去到破壞遊戲性的地步,只能算是瑕疵;但30分起和, 就會完全破壞造牌麻雀的豐富攻防策略,變成只講運氣的兒戲。

如果說領先的選手搶雞和,會對落後的選手不利的話,那麼足球也會有類似的問題: 一場本來是球來球往的精彩比賽,往往會有一隊入了一球之後便來密集防守 (尤其是越重要的比賽就越會這樣),觀眾即使看得沉悶, 也接受此為足球的當然策略,沒有人會想去改變足球規則來改善這現象, 那為什麼來到麻雀便諸多投訴呢?如果論問題的嚴重性,筆者會覺得足球的問題較嚴重, 因為密集防守比起搶雞和是更有效的防守策略,你去搶雞和也不一定和得到, 但足球要攻破密集防守往往會相當困難。 其實如果在剩餘很少局數的時候,選手還落後很多分數(靠和小牌也追不回的程度) 而在無選擇之下要造大牌的話,那麼本來就勝算甚微,5分起和也不見得會有什麼大幫助。 筆者同意5分起和的理由,但始終覺得弊多於利。


注:
1 : 見「策略篇
2 : 見「副底論


前一章目錄下一章

© 2009 Alan KWAN Shiu Ho